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召开 “加强党史学习 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
4月13日下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召开了 “加强党史学习 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党总支书记王玲主持,全院教师参加。学校课程思政落实情况专项监督组第一组副组长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翠迎教授一行莅临会议指导。
首先,与会者共同学习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学习了《上海财经大学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王玲书记表示,学院党政班子要提高认识,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学院的落实。希望全院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每门研究生课程的思政建设,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现实路径。之后,曾获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奖的韩元副教授和丁俊玲副教授进行了通识课程优秀思政案例的经验分享。韩元副教授介绍了通识课程《摄影基础与图片赏析》《百年电影与文化中国》的思政案例。案例一:选取中国古典文化意蕴的一组照片——古镇摄影,介绍中国古镇建筑艺术,有关古镇的诗词典故,古镇体现的中国审美蕴致等,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表现祖国大好河山或建设成就的照片进行构图与文化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提高其审美品味,最终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案例二:选取反映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早期原始积累及现代战争罪恶的摄影大师作品,分析这些大师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并让学生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的相关观点及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精神,进行思考讨论,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对立现象,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及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通过课程思政,旨在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于一体,体现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战略精神,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丁俊玲副教授介绍了通识课程《跨文化商务交流案例分析》思政案例。案例一:多元思维之高语境与高效沟通。通过商务沟通实例,先设计开放式问答题,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封闭式选答题;在此过程中,又请同学们把开放式回答与封闭式选答匹配起来,最后再与真实生活中的商务案例文本做对照,推出结论:听话者针对说话者特定语境中传递的讯息,关注点和回应是多元的。案例二:家国情怀之中国制度优势。一场疫情下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凝聚力,指挥力和控制力。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基础、医疗设施一应俱全,中国速度完成的世界奇迹。结合文化对比,以宏阔的国际视野,获取看待多元世界的角度,从而探究现象背后的文化蕴含。通过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文化自信。
接下来,学院八位教师分别就各类研究生课程进行了交流互动。学科带头人王永德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专业课,应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理念;《统计学在语言研究中应用》《语言心理与汉语认知研究》课程思政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二是把专业学习与社会需要落到实处,正确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备数量研究和分析的综合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建设的实用人才。
系主任汪如东教授结合自己在爱沙尼亚孔子学院教学经验,通过商业中“讨价还价”真实案例,提出应将良好的中国形象反映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展示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新风貌。通过凝练反映中国形象的优秀汉语国际教育案例,上好《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课,培养汉硕学生语言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汉硕学生国际汉语教师使命感。
白振奎副教授首先讨论了思政教育的文化渊源。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注重对人的塑造;注重将人的培养与国家治理、国家事业相结合;注重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其次就《汉语教学技能》课程提出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价值观念、审美态度等思政元素,以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扎实渊博的知识是前提,精心的课堂设计和生动活泼的互动是法宝,设身处地的参与感与情景式的随机点拨是灵魂。
管斌副教授讨论了《外国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元素相结合的实现路径。首先很多西方理论都可以从我们古代作品中找到相近的内容,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理论,应将中国文化带入教学中。其次教师要将显性思政化为隐性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体会,如面对疫情期间虚假或不实信息,应提升辨识能力,坚定信念。
周红副教授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思政内容如何贯穿于《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全过程进行了思考。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应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承担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责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更契合汉语国际教育新时期发展需求。课程通过案例剖析汉硕学位论文的选题、文献阅读、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材料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学术规范等,旨在提升学生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育反思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语言文化传播观,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的职业价值观,新文科探索背景下的创新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使命感。周红副教授还具体讨论了课程六章内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结合的具体实现路径。
青年教师钱彬委托付冬冬老师代为介绍了他对《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教材是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展示哪些语言文化以及如何展示,就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具备准确的教材甄选能力和较强的教材编写能力。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话题的处理与评估要求新求稳,同时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如《中级口语教程》(杨寄洲,贾永芬2007)下册第6课有这样的话题“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突发事件属于典型的开放性话题,每个人都可以联系自己的相关经历,表达个人的体验感受和观点。通过考察与评估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等育人元素传递给学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青年教师周洋结合《语言学理论与应用》《方言与区域文化》两门课程,就汉语语言/方言分析类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出以下四点看法:中国语言学类课程本身具备语言文化国情教育的属性;教师应善用中国语言学者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投身学术研究的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用中国本土的语言材料来探索语言学理论;教师应培养学生探索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语言现象,进而了解国情社情,同时提升课程的时代性和开放性。
青年教师林林讨论了《汉语测试评估》课程思政,提出以下三点建议:课程内容选择中以本国语言测试为主要例子;引入除考试测验外的替代性评估,提供给学生一个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机会,为之后教学做准备;课堂汇报中,加入中国语言测试与国际语言测试的比较,全面了解语言测试发展。
两位教师的经验分享与八位教师的研究生课程思政讨论生动深入,各有特色,体现了学院一线教师的课程思政思考。与会教师一致认为,课程思政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长,以科研反哺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既可拓展和丰富课程内涵,也促进教师自身学养与思政水平的提升。
校监督组第一组副组长杨翠迎教授认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做得很有成效,体现了学院对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一些很好的成果,期待学院能够不断挖掘经验,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王玲书记在会议总结时提到,此次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实现了预期目标,进一步提高全院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认识。同时,通过经验分享和交流讨论,我们看到学院教师对教书育人职责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也体现了学院教师的教学科研热情,是学院继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将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做实做精做优,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神圣使命。
图文:周红、付冬冬、王磊
编审:王玲